
本質上,領導力與其說是一個人的特性,不如說是一個組織的特性,真正的領導者是由他們所服務的團隊來界定的。
從誕生至今,管理學始終頂著科學的帽子。一般說來,管理學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作為科學的研究結果,各類定律、制度和工具亂花漸欲迷人眼。以當下最有影響力的《哈佛商業評論》為例,管理理論25年來的發展已經造成了一種在幻境中進行分析的局面。按照管理理論的世界觀,典型的管理任務已經演變成利用管理信息系統(MIS)的電子數據處理(EDP)來衡量投資收益率(ROI)。
這樣的管理理論所營造的員工驅動、官僚、競爭、公事公辦的氛圍已經而且會繼續對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災難性的影響。例如:賄賂丑聞、裁員、貧富差距等。在這樣的氛圍中,管理者甚至都成為了流水線的商品(管理者模型),并且陷入無窮無盡的會議、報告、電話之中而無法自拔。
“世界越是變得不可預測,人們就越是去尋找并依靠預報和預測來決定自己該做什么。”由亨利·明茨伯格、布魯斯·阿爾斯特蘭德和約瑟夫·蘭佩爾合著的《管理和你想的不一樣》就告訴我們:人類行為的這一基本悖論已經將管理理論“科學妖化”了。我們是時候該冷靜下來思考一下,管理的意義何在?
書中提出了現代管理中的幾大誤區。
首先,問題標簽化,術語流行化,工具形式化。工作中凡事都被貼上“問題”的標簽,沒有問題的也出現問題。花哨、混亂、不連貫的PPT,充斥著類似自動生成器的流行術語,管理者的精力與時間就這樣被一點點耗盡;其次,領導力被過度迷戀,導致領導者的英雄個人主義情結嚴重,發號施令的領導者已經成為組織效能的最大敵人,明星經理人成就不了一家公司;第三,下列管理格言會讓你誤入歧途:經濟激勵能改善績效、先發制人能獲得先發優勢、裁員是降低成本的好方法、合并是個好主意、應該把生活和工作分開等等;第四,MBA教育只是商學院玩的把戲。管理是一種實踐,是在具體環境中學來的。
管理者如同蜂王,并不授權給工蜂,在真實的蜂窩決策中沒起作用,它只是負責類似“蜂窩靈魂”的東西,將整個體系維系在一起;變革中的管理者不僅僅是照單下料的廚師,而且還是重要的烹飪材料;管理者如同陶藝人,他們擁有個人的感知而非分析,通過個人接觸了解組織與行業,在實踐的過程中完成戰略規劃。總之,他們的管理融入智慧、信任、投入和判斷力,帶來一種讓員工如沐春風般的藝術性管理。

